睽違兩年
睽違兩年,這次在維多麗亞酒店重聚
時代趨勢,不免俗,本次大會國外三位講師的主軸大概放在數位牙科,
倒是國內許多醫師展示的case與臨床治療方式令人印象深刻。
Is Guided GOOD ?
Prof. Clark Standford
如何以Digital workflow改變植牙流程
針對Guide surgery準確度
如何以Digital workflow改變植牙流程
針對Guide surgery準確度
引用 Nickenig and Etner 2007
和計劃放入的位置相比 :
- 軸向誤差 7.25+ 2.67度
- 植體shoulder 1.45 + 1.42 mm
- 植體根尖 2.99 + 1.77 mm
Van Assche JCP 2007
和計劃放入的位置相比 :
- 軸向誤差 2 + 0.8 度
- 植體shoulder 1.1 + 0.7 mm
- 植體根尖 2.0 + 0.7 mm
簡單結論
『齒頸大約偏1mm,植體根尖大約2mm,角度十度以內』
『齒頸大約偏1mm,植體根尖大約2mm,角度十度以內』
另一個有趣的文獻
『植體植入後在癒合的初期,會讓鄰牙的搖動度增加』
這樣的意義在,立即負載的植體,
如果鄰牙本來搖動度就比較大,可能癒合的過程會造成都是植體在承受咬合力
No Pink Esthetic, No Esthetic
蕭連豐醫師的想法和我一樣,
組織處理才是根本關鍵
temp polish好,可以讓牙齦完全不會發炎
組織處理才是根本關鍵
temp polish好,可以讓牙齦完全不會發炎
陳鼎岳醫師利用CAD/CAM,
提出一個合併Screw retain 與 Cement retain abutment的好方法
提出一個合併Screw retain 與 Cement retain abutment的好方法
數據記憶點
Lang 2004 :
植體贗復物五年追蹤 完全沒有prosth complication的只有61%
Simonis 2010 :
植體贗復物十年追蹤 完全沒有prosth complication的只有61%
植體贗復物十六年追蹤 完全沒有prosth complication的只有51%
植體贗復物十年追蹤 完全沒有prosth complication的只有61%
植體贗復物十六年追蹤 完全沒有prosth complication的只有51%
『所以長時間來看,幾乎一半的病人都得維修贗復物』
Jasen 1997 :
Screw retain 的 Casting abutment 誤差(microgap) 74-96 um
Screw retain 的 Casting abutment 誤差(microgap) 74-96 um
一般Stock abt. 1-7 um
所以『screw retain abutment開口位置必須非常好,
若用casting,誤差就會很大』
亞再研雙雄
說實話,這次來最主要是想親眼看看謝宗龍醫師papilla的處理
關鍵在我看來:
- 是連續兩顆牙位的植體(牙橋大概無法)
- 得依靠類似Ankylos這樣大幅度的Platform switching才有機會保存那段高起的骨粉
- 深度比一般3mm深,算法是3mm以外,implant shoulder還得再比bone level深2mm
- 放BioOss後,Gingival Former(Healing abutment) 選4.5mm的(over augment),原本希望墊高3mm
- VIP technique增加軟組織厚度
- Graft 真的穩定嗎?
- 若是不穩定,種的比較深會不會表示日後牙齦塌的也比較多
- 為什麼subcrestal 2mm ? Prof. Nentwig建議是1mm
劉欣嘉醫師的case也依舊維持水準
除了Tarnow的papilla數據,
Cho 2006
也有篇針對韓國人的數據,更嚴苛:
也有篇針對韓國人的數據,更嚴苛:
crest - contact : 5 mm 58.5%
4 mm 89.7% Complete closure
Lindhe
故意打薄植體的軟組織,確實會造成較多骨吸收
故意打薄植體的軟組織,確實會造成較多骨吸收
衫山貴彥非英文的文獻,總算讓我看到表格:
植體唇側組織比 H:W 1: 1.5,是用回歸曲線算出,
但圖表中隱藏,最高的牙齦極限差不多也只有3 mm
Gingival Former的好處是可以把切口與張力最緊繃處,遠離Graft或骨頭
分兩階段ridge augmentation時,可以也做ridge splitting 再搭配mesh
但也有疑問
- Ti-mesh做增補時,墊軟組織不會吸收比較多?
- Ti-mesh似乎沒有screw 固定?
- Ti-mesh還在時,就做BPF?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
排在兩天演講最後的講者prof. Wael Att 倒是這兩天最讓我驚豔的講者
年紀輕輕,第一次來台灣
展示的Case不僅全口重建難度高,完成的結果以美學來檢視也都非常不錯
拍照攝影與投影片編排也非常精準流利
大概以後還有機會在台灣聽得到他講了
記憶點:
展示的Case不僅全口重建難度高,完成的結果以美學來檢視也都非常不錯
拍照攝影與投影片編排也非常精準流利
大概以後還有機會在台灣聽得到他講了
記憶點:
- 黏Zirconia 馬密蘭牙橋之前 用duralay擋住margin 然後噴砂
- 引用文獻 瑪麗蘭牙橋只需要黏一邊就夠強
- Belser有出個前牙美觀確認清單 1982
- 利用mock up, 除了預測適當的牙齒外型,還可以評估修型量,減少不必要的修磨
- prepare 3-4周之後才印模 等軟組織回復
- 如果可以盡量保留enamel
- 取咬合紀錄的方式,因為兩邊咬合都墊高,他會一邊放temp,一邊不放,咬合紀錄沒放的那邊
- 利用onlay提高VD
- 他印植牙的模型時 認為也可稍微排銀 但建議不要放太深 1mm即可
植牙真的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嗎?
演講過程中有舉一個前牙植牙和鄰牙不等高的病例,不是新聞,但他有引用文獻提出他認為植牙較佳的時間點:
- 他會看ceph和手掌的種子股,評估生長是否停止
- 很多文獻都說,其實20歲並不是生長的終止 『人的一生都有骨頭的變化』
- 他建議:男性24, 女性28歲以前不建議植牙
- 停止改變的年齡 :face 45歲 ; alveolar bone 65歲
West 1999 Daftary 2013 骨頭大約七年會一個替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