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

個人簡歷



--  徐志中    Hsu, Chih Chung, DDS  --



自我介紹


成大醫院牙周病及顱顎障礙症專科訓練
對牙周組織生物學、微創手術極有興趣
也是攝影,旅行,素描愛好者
喜歡以符合科學的態度,客觀給予醫療上的建議與處置

學術專長


牙周病治療、牙齦美容整型手術
牙周軟硬組織移植、人工植牙
植牙病變處理、植牙照護

現職


  • 台南中心牙醫診所 主治醫師
  •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師
  •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專科醫師
  • 台灣顱顎障礙症醫學會專科醫師


學經歷


  • 中國醫藥大學 牙醫學系
  •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臨床牙醫碩士班
  • 英國倫敦大學皇后瑪麗學院牙周病曁人工植牙臨床院士
  •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口腔醫學部 牙周病科主治醫師
  •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口腔醫學部 臨床指導醫師
  •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  牙科主治醫師
  • 國際植體學會 International Team for Implantology Scholar/ Fellow

特殊榮譽





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牙周再生手術值得花這麼多錢嗎?

文:成大醫院牙周病科 徐志中 醫師
身為一位牙周專科訓練醫師,我們常在嘴裡喃喃自語:

『根據Laurell等學者在1998年的研究,如果使用牙周組織引導再生手術,有機會使牙周病的牙齒牙周附連回復4.2 mm,骨充填3.2mm,顯示牙周組織引導再生手術確實能增加牙周組織的回復,達到治療牙周疾病與組織再生的效果…..巴拉巴拉…..』

『所以我們推薦您進行牙周組織引導再生手術!!』
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 』


好,我知道,這似乎和記憶中會發生的事情不太一樣
那不然換個場景
現實中牙科診間常常會上演的情形是:

『醫生你說補這個可以增加多少骨頭?』
『3.2公釐』
『啊多少錢?』
『10000~15000』
『蛤!!!!!!!??』

不明就裡的病人通常這時心裡都會納悶
『究竟為什麼要花個萬把塊錢,補個幾公釐指縫都不到的骨頭啊!?!』


『相對與絕對』的迷思


三公釐的骨生長,究竟是多是少?
對於這樣的疑問,不妨以科學『相對與絕對』的角度來思考,
如果有人問:『行進時速二十公里,算快還是慢?』
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會很疑惑,因為沒有參照的標準,根本沒辦法定義快慢。

速度每小時二十公里,

如果是在講市區內騎機車的車速,我會覺得你很擋路!
但如果是講長跑平均速度,就別客氣了,請受小的一拜(跪)!

時速二十公里有多快?2013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Wilson Kipsang Kiprotich 寫下紀錄的時速大約21公里(2小時3分23秒)




自然牙周組織凋零速度


同樣的,3 mm是大是小?

我們來看Machtei 1999年這篇五年長期追蹤研究,
他們研究的對象是415個正常或輕微牙周病的病人(簡單說就是一般的普羅大眾),在五年追蹤期間牙周附連高度平均每年喪失0.12mm,齒槽骨高度平均每年喪失0.04mm (換句話說,就是每個人因老化而自然損失的牙周組織,是以每『年』『零點幾公釐』的單位在流失)




這麼說來,如果能夠透過手術對病灶區增加3或4 mm--接近原生的組織,不就相當於增加好幾年的『本』來抵抗衰老


再生後牙周組織凋零速度


也許你會問,誒!那是正常人牙周組織代謝的速度,有過牙周病病史和經過再生手術的代謝率搞不好比較高啊!?

我們再來看Peter Eickholz等學者在 2007年觀察牙周再生手術(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)後的病人,發現只要定期的追蹤與清潔,牙周附連的改變量從六個月到五年總共只減少了約0.39 mm,平均每年也是大約以0.08 mm的速度在流失,和一般正常或輕微牙周病患者的流失速度差不多。



(也許又有人問,咦?怎麼自然牙齒牙周附連的喪失速度還比再生手術的高?(0.12 mm vs 0.08 mm),這其實和兩篇不同文章統計不同的族群條件設計有關,除非以統計學去除兩篇文章之間的干擾因素,不然不能用兩個絕對值去比較,但我們基本上還是可以得到大致的結論就是,不論是自然牙或是牙周再生手術後的牙,牙周附連每年都是以非常緩慢,約0點幾個mm的速度流失。)


再生手術後的牙齒可以用多久?


而且除了流失速度是緩慢的以外,再生手術之後牙齒的長期存活率如何呢?Cortellini 2004年的追蹤,只要經過良好的病例篩選並且有嚴格的術後口腔照護,牙周再生手術後的病人,十年以上牙齒的存活率可以到達96%。


你願意用多少代價回復青春 ?


所以綜合以上,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,只要經過適當的條件篩選,與術後嚴格的口腔清潔照護,基本上過去有牙周炎的牙齒,有機會藉由牙周再生手術,修復原本缺損的牙周組織,獲得更多的『資本』,以對抗往後漫長歲月的消耗。


這種類似回春的概念,到底值得病人花多少錢去達到呢? 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也許不同! 簡單給個參考條件,以台灣的物價水準,手術單純材料費至少至少要七八千以上,加上醫師助理人事資本和消毒耗材水電店租這些零散成本,小編只能說,阿彌陀佛,公道自在人心 ~


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

牙橋底部 微創牙齦增補術





牙橋底部 微創牙齦增補術


最近無意中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這篇文章,心情很雀躍,因為剛好前些日子,針對前牙pontic週邊組織處理很感興趣,搜尋了許多文章,唯獨找不到這篇,想不到燈火闌珊處,今天總算被我給遇到了,

像這樣利用切線小範圍改變軟組織位置的手法,最早是在Enomoto的演講上看到,但因為日本流派通常沒什麼英文的文獻,讓我一直對這樣的方法存有很大的好奇。
在臨床使用後的經驗,結果卻會因病人而異,不一定每個病人都可達到預期的結果,檢討起來,和先天”組織厚度“有很大的關係

先來看我的Case
歐先生 一場車禍後失去了他的21 (拭淚) 在ridge preservation後 軟組織的高度仍顯得有些單薄,


在經過第一次CTG增補軟組織後 11 Crown和 21 Pontic的高度看起來相同 但厚度我仍有些不滿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因為不想取CTG造成另一個傷口,在彼此充分討論威脅利誘之後,總算同意讓我用局部的小手術,去改變牙齦的高度


 兩顆正中門齒高度差異不大 但21牙齦的厚度略凹陷一些


放切線使軟組織有辦法往前往上推

用Ovate pontic的方式推擠

可以看到完成的時候厚度有被往外推出 牙齦高度也比原本再增加一些
但手術完成當次 看到這樣薄薄的牙肉懸吊在外面 心裏還是有些毛毛的
果不其然 一周追蹤的時候 看到薄牙齦的地方都slough
再等了兩周 缺損的地方隨著傷口癒合有稍微回來一點 但寬度上還是和術前一樣缺一小角


所以仔細省思這樣一個術式 我認為它是有它先天設計上的一些限制 並不是每個case都適合使用


他最不和諧的地方在於:
一般被手術翻起的軟組織,癒合後的結果多半是會「損失」一些組織的量,不是變薄就是高度萎縮,但這邊翻起後卻是變厚,和我們一般的認知有些不同


唯一可能有比較好結果的case,Pontic底下組織必須本來就很厚,才有可能將組織「挪」到外側和上側又不至於整個萎縮,例如說文章裡面舉的例子

但即使如此,組織的「總量」仍然不變,往垂直方向「挪」動後,水平方向還是會變得比原先單薄些

所以就我個人而言,想要增補軟組織缺陷最好的方式,還是從其他地方取一塊自體的軟組織來填補(pedicle graft or free graft) ,除非病人原本的條件就不錯(例如夠寬夠厚)又不想從其他地方取組織,我才會考慮用這類型「就地轉移」的手法「挪」動軟組織的位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