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編自網路 |
文: 徐志中 醫師
孫子兵法有云:「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」
意思是戰爭,要先把兵力(水)集中(積)在決定點上(千仞之谿),然後發動攻擊(決積水)。藉由最適當的兵力部署,創造戰略上的優勢。
換句話說,把攻擊的火力集中於最正確的位置,就可以減少無謂犧牲,以最少的代價,取得勝利。
傳統外科醫師在執行手術時,為了能直接治療病灶區,必須『打開』層層關卡,將覆蓋在病灶外的組織器官『一一拆解』,才有機會讓最底層的病灶暴露出來,這樣的做法不但考驗技術,耗時,而且可能會增加傷害性或提高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機會。
隨著時代的進步,藉由內視鏡或顯微鏡的輔助,許多外科系的手術範圍都日益縮小,『微創手術的概念』使得同樣的目標,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『開腸破肚』去完成。
改編自網路 |
同樣的,近幾年來,牙周手術也是有微創的概念產生,靠著顯微鏡或牙科放大鏡的輔助,再加上一些特殊規格的顯微手術器械,只針對病灶區微小的翻瓣處理,可以保留其餘相鄰大部分組織的健康與外觀,減少病人術中與術後的不適。
我們不仿來看個病例:
把X光片放大來看,可以見到牙根表面有些許毛毛的樣子,合併一系列的理學檢查,診斷是牙骨質撕裂cemental tear(附連結),簡單的來說,就是可能因為年紀或很重的咬合的關係,病人的牙根表面破掉剝落一小片了,處理的方式簡單明瞭,用非手術或手術清創的方式拿掉剝落的小片就可以,但,問題是,怎麼手術?!
因為病灶的區域在上顎前牙區,是影響美觀微笑曲線的重要戰場XD!俗話說的好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』不論在人體的何處,外科手術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創傷,創傷處的組織在術後,經常會以疤痕組織scar tissue的方式存在,以牙齦區域來說,手術後的牙齦多少都會有些萎縮或退縮的現象,所以為了不影響美觀,
如果有個術式,能夠只針對病灶區進行翻辦手術,其他的牙齦保留原狀,是不是就能達到『維持大部分美觀,也精準治療病灶』的目的了呢?
『牙周微創手術』 就是這個概念。
運用隱藏在顎側的單一切線做翻辦,從病灶區順利清出牙根破碎的碎片,再利用骨粉合併再生凝膠(FDBA + EMD)進行牙周組織再生,當然這一系列的處置都必須靠微創的手術器械和牙科放大鏡的幫忙。
術後縫合
X光片比較
這裡可以看得出,我們補骨基本上有成功補滿缺損的範圍,但隨著時間,long junctional epithelium還是會順著牙根表面往下爬,這點在regeneration的組織觀點上來說也是合情合理,所幸撐出來的骨頭高度還是可以維持軟組織基本的外型。
外觀比較,大致上牙齦的外觀確實沒有隨著手術而塌下去,算是成功保留病人原有的牙齦外貌囉~~
小結:
牙周微創手術大致可依切線與翻辦的不同分成四大類:
-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(MIS)
- a modification called MIS technique
(MIST)
- Modified MIST
(M-MIST)
- the single-flap approach (SFA)
嚴格來說,雖然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,微創手術的治療成果很不錯,但比起傳統較大範圍的翻辦,還是沒辦法證實其組織再生結果能優於傳統術式,依據美國牙醫學會2015發佈的共識報告:
目前的研究結果多半還不夠長期而且缺少與傳統的對照組。
但文中也有提到,由於微創手術的影響區域很小,有機會能有較少的術後牙齦萎縮,所以適合在要求美觀的區域使用 『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are better suited for areas requiring preservation of esthetics』。
再來也因為手術的範圍很小,病人較少的不適感與出血,也是這類手術很大的好處呀~~
但講到這裡也許就有人問我,既然這樣那乾脆全部都用微創手術就好了啊!?還需要照傳統手術那樣翻那麼大嗎?我的回答是『嘿嘿~以Case最終的目的不同而選不同的方式』這我們以後再慢慢談囉~